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但是在欢庆之余,质疑的声音也日渐增加。中国是否具备商业化开采可燃冰的能力,是否完全排除了造成生态灾难的可能,很多人怀疑中国这次拿到的“第一”,距离复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还有多远。

 

在一片的喝彩声中,随着央视报道中的一则低级错误的被发现,整个中国可燃冰开采项目都受到质疑。在央视的报道中说,如果使用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的话,那么同样使用100升可燃冰,能够行驶5万公里,并因此把可燃冰称为“能量块”。

稍微有一些常识的人就知道,可燃冰不过是固态的天然气,即便是100升固态的可燃冰变成气态,也不可能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在忽略压强和密度的情况下,用体积做简单的对比,这本身就非常不严谨,得出的结论更误导了广大观众。

 

其实,央视为了说明可燃冰的重要性而作出的这种对比,明显是画蛇添足。因为100升可燃冰可以让汽车跑多远,跟这次的技术突破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即便这个数字没有问题,也说明不了什么。反而因为这个数字带着很大漏洞,影响了整个报道的公信力。

 

不少人就抓住这一点,不仅痛批央视的错误,更把质疑放大到中国整个可燃冰开采项目上。

 

这样一来,许多观众并不把这当作是央视的错误,而当作是相关部门在吹牛。加上也有能源学者撰文指出,西方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国都发现了可燃冰,但都没有达到经济性开采的规模,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而中国在能源储量充足,且其它能源成本皆降低的背景下,目前开采成本比较高的可燃冰是否应该大规模商业化开采,这本身就存在疑问。

 

央视的低级错误,加上专家谨慎的质疑,让很多人把整个可燃冰开采项目,当作是相关部门在吹牛,向国家骗取经费。有评论甚至认为,这个锅不应该让央视来背,无良的是炒作可燃冰商业化开采的相关部门,整大新闻忽悠老百姓、忽悠央视的目的,都是忽悠上层加大投入。

 

更有忧国忧民的专家出来提醒,贸然开采可燃冰,会造成海底滑坡、海床垮塌等生态灾难。

 

一时间,好像明白人都站出来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的那些研究了几十年的人,都没这帮人明白。

 

这时候想起来日本在2012年取得可燃冰试采突破的时候,在中国得到的却是一片喝彩。国内媒体对日本的评价就是

 

“下手早、投入大、水平高”

 

为什么中国做出了一点突破,质疑的声音就又出现了。

 

比如有人说,这次无论是钻井技术和采气技术都是常规技术,只是在适应水深和钻井深度上有所突破,但这与可燃冰开采没有关系。

 

但是为什么要用常规技术,因为常规技术最稳妥呀。现在根本就不是商业性开采,而是科学试验,难道不应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把所有东西都弄明白?当然专门针对可燃冰的开采技术肯定会出现,在出现之前,是不是也要一点点测试。每次测试,是不是还要依赖传统技术?

 

还有人说,开采可燃冰成本太高,和其他油气资源相比没有商业开发的价值。但如果没有试采,没有测试相关技术,以后别人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时候,中国是想干看着,还是请别人来帮我们开发,然后至少分掉一半收益呢?

 

广州能源所的李小森研究员在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感慨,“相对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可燃冰研究要滞后五六年,毕竟到2007年,我们才在我国南海北部获取了可燃冰样品。这也给了我们紧迫感,我们正在努力。”

 

现在中国终于超越了前人,却遭到广泛质疑。你说这些第一线的做事的人冤不冤。

 

我们联系广州能源所,希望他们对目前社会上的质疑有所回应时,该所科技处的一位负责人委婉的说,现在研究人员都非常忙,也无暇对这些质疑一一回应。但是这位负责人说,他们在官网上发表的文章已经有了足够的说明。

 

在这篇文章中,广州能源所表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是产业化的关键一步,但实现商业开采目标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需从开采技术优化、过程安全控制、地层的稳定性及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从试采到商业开采仍然任重而道远

 

确实他们自己已经说的够明白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距离商业开采的目标仍然很远。

 

但是偏偏就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更明白,似乎没有他们提醒,中国人就要马上开采可燃冰了,没有他们提醒,中国人马上就要造成生态灾难,要毁灭地球了。需要他们提醒,“应慎重!”

 

 

谁不慎重了?

 

中国能源网的韩晓平老师就这样评价,中国在连续稳定开采时间上,中国超越前人是毋庸置疑的。至于经济性和生态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否则商业开采不可能提上日程。为此很多,很多人在研究方法还有很多。

 

“可笑的是,你知道的事情别人都知道,别人知道的事情你肯定不知道,没在做的人反而成专家。”

 

而且很多人没有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日本开采了几天,管道就被泥沙堵住,而中国是世界上首次对深海粉砂质可燃冰进行开采,泥质含量更高,为什么就没堵住,是怎么解决的,是怎么实现稳定采气的?

 

其实问也不会有人说,因为和连续采气时间的外在指标相比,这些才是真正的核心技术突破,这不能说,说多了,别人一点就通。

 

要正视这个产业的意义,要正视我们的差距,也要正视我们的进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当然开采时间上超越了前人,对真正从事这项事业的人来说,只能是开心一下,因为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话题:



0

推荐

于达维

于达维

15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美国怀俄明大学大气物理专业硕士。现任财新科技主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