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关于巨型对撞机建与不建的争论,现在越闹越大。
  昨天,已经90多岁的杨振宁也发表文章,明确指出“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因为在之前几天,一直支持这一项目的丘成桐发表了一篇文章中提到,
  “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
  杨振宁在这篇文章中说,丘教授的理解有误!
  我绝不反对高能物理继续发展。我反对的是中国今天开始建造超大对撞机。
  至于反对的理由,一方面是科学上的,一方面是钱上的,当然更主要是钱上的。
  巨型对撞机计划,是中国在2014年提出的。当时在欧洲核子中心发现希格斯粒子之后,中国科学家提出建立一个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可以批量产生希格斯粒子,进一步研究其物理性质,这是第一步,也被称为希格斯工厂,耗资大约400亿元。
  第二步,是在证明有进一步建设探索必要的前提下,建设一座质子对撞机,耗资近200亿美元。
  他和丘的分歧,主要是在科学上的,后者认为,高能物理要继续发展,就需要更大的对撞机,有希望发现超对称粒子。而杨振宁认为,多数物理学家,包括他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希望用极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在杨振宁看来,高能物理继续发展,和更大的对撞机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中国完全可以在寻找新的加速器原理,寻找宇宙几何结构,这类不那么费钱的方向上,有所探索。
  在丘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财新。他说,
  财新周刊在我拒绝他们的访问后,就制造了一个类似访问我的稿子,凭想像和网上看到的谣言制造了一些新闻,并基于此而对我做人身攻击。
  对此这篇文章的编辑崔筝写了一篇文章回应。并且在文章中贴出了当时与丘邮件来往的内容。对于财新的关于他的新书《从万里长城到巨型对撞机》的采访要求,他当时的回应是,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on my new Book. There was already a recent authoritative Interview with me by the famous magazine "Physics Today" (USA) on the same subject in this month (cf. web link below).
  It also published a Book Review in April Issue (cf. attached PDF file). I would advise you to carefully consult these two articles before I could have time to answer your questions in any detail.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谢谢你们的关注,在著名的杂志《今日物理》上已经对同一话题对我有了一篇权威的采访,同时又登了一篇书评,我建议你在我有时间详细回答你的问题之前,仔细参考这两篇文章。
  相信即便是没过四级的英语水平,也看得出这里没有拒绝的意思。当然记者后来也一直没收到丘教授详细的回答,或许丘教授认为,沉默,就是一种拒绝。
  所以后来财新文章中呈现的观点,都是来自他的那本书和之前接受的采访。那么财新是否对他人身攻击了呢?至少在这篇文章中财新在是否建立巨型对撞机上,是不持立场的。只是客观呈现正反双方的观点。如果说那一句涉嫌人身攻击,可能是这一句。
  为什么数学家丘成桐对巨型对撞机如此感兴趣?他表示,希望能通过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验证自己的研究成果。上世纪70年代,丘成桐提出的模型卡拉比-丘空间为“超对称假想”提供了数学理论上的合理性,但除非发现超对称粒子,否则,超对称假想便无法得到证实。
  这句话其实可加可不加,只是想满足很多人的一个好奇,为什么数学家如此关心对撞机。希望能通过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是丘教授在多个场合发表过的观点,甚至这都不是他个人的观点,是许多人的观点。只是加了一点背景,就是丘教授的研究领域,其实是跟超对称粒子关系密切的。
  这也算人身攻击。如果这算人身攻击,那么我们看看丘教授的文章中是怎么说杨振宁的。
  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因此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有更进一步的景仰!所以说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须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
  从这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丘教授的逻辑就是,杨先生反对巨型对撞机,就是反对高能物理须要有更进一步发展,更阻碍了人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有进一步的景仰。
  但是杨振宁不需要,也不认为会有这种更进一步的景仰。而丘教授对此并不理解,甚至感到费解。但是这句话要是套用到丘教授自己身上,就容易理解了,巨型对撞机如果能够发现超对称粒子,背后的理论就会用到丘先生的学说,让我们对丘先生的学问有更进一步的景仰。
  希望一个科学实验可以证实自己的理论,这有错吗?如果这也有错,是不是所有验证相对论的实验,爱因斯坦都不敢支持?如果说他支持水星进动观测实验就是为了验证相对论,如果说彼得·希格斯支持LHC就是为了验证希格斯模型,就是人身攻击?
  当然杨先生反对巨型对撞机,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项目太费钱。
  在他看来,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而且,建造超大对撞机必将大大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的经费。
  对此高能所的王贻芳所长发表了一篇文章,曹俊研究员发表了一篇长微博,回应的内容也类似,就是中国的科研不缺钱,而是缺好项目,中国的科研经费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对撞机项目不会挤占其他学科的经费。
  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
  但是这时候我不由自主想起宋小宝的一段著名的台词:
  自打我进宫以来,
  就独得皇上恩宠。
  这后宫佳丽三千,
  皇上就偏偏宠我一人,
  于是我就劝皇上,
  一定要雨、露、均、沾,
  可皇上非是不听呐。
  皇上啊,就宠我,就宠我~~~
  丝毫没有对这些科学家不敬的意思,王所长、曹研究员、杨先生,包括丘教授,都是在各自领域中做出杰出成就的知名学者,但是在面对同一个话题的时候,难免因为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导致观点的分歧。
  我只是感到,科学的可悲。科学家总是不得不仰政治家的鼻息,因为谁控制着经费,谁就控制着科学的方向。科学家只能靠写几篇文章,写几本书,让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的认同,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
  不管是写多少字字珠玑的文章,说多少苦口婆心的话,都比不上领导点一个头,签一个字。
  当美国发现引力波的时候,我曾经跟中科院力学所的一位研究员聊,其实他们一直在申请引力波探测项目,但是一直苦于找不到关键的部门申请,只能大家在不同场合,找不同的领导,然后五年、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科学上的事,能不能让科学家自己讨论解决,自己决定。如果科学不被强加那么多科学以外的东西,教授们怎么会着那么大的急。当然这也不是在中国特有,放在其他国家也一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毕竟,都需要钱。其实杨先生所担心的,对撞机项目会挤占环保投入、医保投入、教育投入,更是大可不必,就算是没有巨型对撞机,多出来的钱也不会投在这些地方的。
  最后,献上一首刘若英的歌,算是为科学家唱出的一点心声。
  希望你 别再把我紧握在你的手里啊
  我多么渴望自由自在地呼吸
  你知道这里的天空是如此美丽
  就让我自己作些决定。 
话题:



0

推荐

于达维

于达维

15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美国怀俄明大学大气物理专业硕士。现任财新科技主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