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武汉成了中国“威尼斯”。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武汉本轮长达一周的强降雨已累计降下560.5毫米。这场降雨已经突破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一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超过了1998年的周持续性降水,在当年7月17日至23日,累计降雨量才538.5毫米。
暴雨灾害造成全市12个区75.7万人受灾。目前,全市中心城区加东湖高新区共有150处渍水点。
对于武汉看海的新闻,很多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还是有人想起,三年前武汉市曾经承诺,利用3年时间,投资130亿元,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加强清淤疏浚、推进污水处理建设,让中心城区在大暴雨时也告别“看海”。
但是时间过了三年,看海还是如期而至。很多人就想知道,这130亿究竟花到哪里去了。
针对武汉投资巨大建排水系统,但武汉依然“看海”的问题,7月7日下午武汉市防汛指挥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总结了三个原因:
首先是,武汉历史上就是一块沼泽地,主要依托水路,泽水而居。因此建成以后,武汉的地势很低,排水条件很差。
第二个是气候条件,今年超强厄尔尼诺现已很严重,暴雨频发,腹背受敌,这次的暴雨是他工作30多年来见过的最大的。因为地势低,前面几天的雨又很大,将能够装水的位置全部装满,最后这场雨就像最后一根稻草,让武汉瘫痪。
第三个他也谈到了排水系统问题,因为过去国家经济不发达,过多强调经济性,武汉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为24小时降雨100毫米,小时降雨34.5毫米。只要其中一项指标超标,就会产生渍水。
但是翻看三年前武汉市承诺的标准,现在应该达到可以承受日降水量200毫米的能力。
2013年6月3日武汉市防汛会议上,武汉市水务局承诺,利用3年时间,投资130亿元,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加强清淤疏浚、推进污水处理建设,实现在“日降雨200毫米以内、小时降雨50毫米以内”,让中心城区在大暴雨时也告别“看海”。
这130亿的目的,就是要将“中心城区”之前应对100毫米/24小时的入门级大暴雨的排水量,提升为能够应对200毫米/24小时的中型大暴雨。
武汉的媒体喜欢用东湖的蓄水能力来描述降水量,当时就把日降水200毫米换算成了15个东湖的水量,这也就是武汉说“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的来历。
说好的200毫米呢?今年的降水,如果按照这次的周降水量560.5毫米计算,平均每天的降水量也没达到100毫米,当然在7月6日这天,还是超了很多,接近200毫米。
前几天也有很多,根据武汉晨报的报道,从6月30日晚到7月2日晚20时,累计降雨量达到315.8毫米,相当于22.5个“东湖”从天而降,超过武汉全年三分之一的雨量。
根据武汉气象部门的统计,7月5日20时起,武汉12小时降雨量就达到188.7毫米。
当然这次好的现象是,在武汉中心的武昌区、江岸区基本上雨后路面的积水很快就排掉了,比2013年确实有改进。
从武汉水务部门的表态上看,似乎武汉的排水能力天生就不好,起码现在已经开始变好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作为中国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武汉多的是水,素有“百湖之城”之称。
2011年,财新《新世纪》曾经写过一篇“水淹百湖城”,说的就是武汉从一个百湖之城如何变成了只有几十个湖,而且真正能够起到排水作用的只有5个湖,而这就是多年来疯狂填湖造地的结果。
曾在湖北大学任教的谭术魁、伍维周两位专家研究地方史志发现,汉口中山大道西北地区,原为面积广阔的后湖,因其纳蓄容量巨大,在1906年至1948年的33年里,汉口日降雨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发生27次,最高达275毫米,后湖地区却未有遭受严重淹渍的记载。
如今后湖已变成繁华市区,却屡遭水侵。
上世纪50年代,武汉市湖泊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缩减为874平方公里。近30年来,又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相当于3万多个标准足球场。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30年来,武汉市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从220平方公里增加到475平方公里,扩大了一倍有余。
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七个主要城区共有大小湖泊127个,目前仅存38个,市区的现有湖面多用作养殖、游览, 真正专用于调蓄雨水的湖塘仅余汉口的西湖、北湖、后襄河、机器荡子、换子湖五处,纳蓄量十分有限。
至于最大的东湖,面积大约是30多平方公里,但是如果大面积排水入湖,会遭到养殖户的反对。此外,由于武汉城区多未实现雨污分离,为防止污染,雨水需经污水处理厂处理才能排入湖中,这也限制了现有湖泊发挥调蓄作用。
每次官方对于城市内涝的解释都与往年相仿,包括降雨太强、排水能力跟不上、工地施工破坏管网等。但是对比不同时期的武汉市区地图,就可以发现现在淹水的地方,原本都是湖。
这些地图呈现的是一座现代都市的高速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填湖造城史。其中既有“大跃进”时期填湖造田、围湖养鱼的历史创痛,亦有改革开放以来填湖造城的发展之殇,甚至包含当下房地产开发的现实冲动。
疯狂的填湖造地和无序的城市开发,近乎毁灭了这座“百湖之城”天然的湖泊调蓄优势。这一切,也在相当大程度上酿成了水淹全城的恶果。
这个状态还要持续多久,三年前的承诺已经落空了,好在我们又给大家找到另一个承诺,只不过有点远,2030年。
“武汉拟开工150个海绵项目 2030实现大雨不内涝”。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