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月2日北京市节能监察大队对微软(中国)等5家进行了处罚,原因是未按规定履行碳排放,超出配额400多吨。据报道,处罚程序已经启动,预计两周后这些企业将收到罚单。

这五家企业包括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百盛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统一饮品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和北京世邦魏理仕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乍一看这个名单,让人非常奇怪。上榜的并没有我们平时印象中的电厂、钢厂、石化等碳排放大户,反而是软件企业、商场、甚至物业企业,唯一的两家制造业企业,也是做饮料的和做汽车部件的。

根据北京市节能监察大队提供的执法依据,去年微软(中国)碳排放超出配额400多吨、百盛超出配额500多吨,而世邦魏理仕物业超出配额1万吨以上。节能监察大队将根据其超出配额许可范围的碳排放量,按照市场均价的3至5倍予以处罚。

市场均价有多少?按照今年北京市碳交易成交量近167.9万吨,成交额约7635万元来计算,市场均价大约是每吨60元,那就意味着,微软被罚的金额最高可达12万元,而前述的世邦魏理仕物业最高将被罚300万元以上。

可以看出来,关键还是配额。如果你是碳排放大户,只要配额足够多,你就怎么也超不了,而即便你是像微软、百盛这样的排放小户,只要配额足够小,你排一点就会超。那么配额是怎么定的?

2012年初,北京成为国家发改委批准启动的碳排放交易7个试点省市之一,另外还包括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根据2012年3月份启动的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方案,纳入交易范围的单位包括北京市辖区内2009~2011年,年均直接,或间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万吨(含)以上的固定设施排放企业(单位)。(间接的意思就是通过耗电量换算)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2013年8月公布的纳入核查范围的排放单位名单,有500余家单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平均值在1万吨以上。这其中就包括了这次被处罚的五家企业。

碳排放总量如何计算,一般来说,从年消耗标准煤乘以一个系数(2.745)算出,也就是说,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年二氧化碳排放为13725吨,就超过了1万吨。如果按照耗电量计算,一度电大约是一千克二氧化碳。

那么配额如何计算?根据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配额核定方法,企业(单位)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总量包括既有设施配额、新增设施配额、配额调整量三部分。

在既有设施配额的计算上,对于制造业、其他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单位)。使用基于历史排放总量的配额核定方法。即2009年-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平均值,再乘以一个控排系数,对于制造业和其他工业企业2013、2014、2015年的控排系数为98%、96%、94%,对于服务业企业为99%、97%、96%。
 
       对于供热企业(单位)和火力发电企业,将使用基于历史排放强度的配额核定方法,即年度供电量乘以2009年-2012年排放强度平均值,加上年度供热量乘以排放强度平均值。

对于新增设施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核定方法,就没有上述的区别,是按照主要产品的产量乘以所处行业的排放强度的先进值,即这个行业中在节能减排上比较先进的企业的排放强度。

配额调整则需要企业提出申请,由有关部门进行核实和审定。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对于像微软这样的企业,其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就是根据耗电量换算,在配额上就是过去的排放量均值减去1-2%,如果他们要新增设施的话,要根据行业的先进值来计算。

可以说这次处罚的标准,就是他们2013年度的排放量超过了配额。根据北京发改委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在6月15日前完成2013年碳排放配额的清算,在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上缴与本单位2013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相等的碳排放配额,超配额排放的部分可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购买,富余配额也可通过该平台出售或储存至下年度使用。

6月11日,北京市发改委再次发出通知,督促重点排放单位如期完成二氧化碳排放履约工作。但截至6月15日,仍有257家重点排放单位未按规定如期履约。6月18日,北京市发改委责令各重点排放单位在10个工作日完成履约。对在责令整改期结束后仍未完成履约的重点排放单位,将按照市场均价3~5倍予以处罚。

对于微软这样的企业,花个两万多元为自己超出的400吨碳排放买点配额应该根本不算个事儿,但是为什么他们会不做,反而甘心上这个黑榜呢?

查询微软在节能减排上的信息,我才发现了一些问题。作为一家总是把社会责任挂在嘴上的国际知名企业,微软早在2012年的7月就制定了计划,要求全世界所有分公司都要对自身的碳排放量负责,到2013财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也就是实现“零排放”。

如果说已经“零排放”了,那么怎么会被中国罚超标呢?其实“零排放”不是“不排放”,而是在减少排放的同时,通过购买碳信用来补偿现有的碳排放量。

碳信用是通过可再生能源或其它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式实现的,比如风电、光伏、种树。微软公司以碳市场上的碳信用价格为基础,要求全部业务部门都从预算中拿出资金,为部门的碳排放量直接买单。资金都将汇集到一个中央基金里,用来购买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量认证。

这种“碳中和”的方式,是很多跨国企业体现社会责任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也鼓励了可再生能源行业和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

这样问题就来了,对于微软来说,可能是已经通过在国际市场购买了碳信用,实现了“零排放”,但是对于北京市有关部门来说,排放量是根据发电量算的,配额是根据过去的排放量定的,超了就要在我这里买,在别处买,对不起,我们不认。(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估计。)

而对于微软来说,其购买的碳信用需要是国际公认的碳信用,而这是需要联合国或联合国认可的减排组织认证的,例如某处的造林活动,或者某个光伏电站,但是在北京只能买配额,就是其他企业用不完的排放额度,买了这个额度,抵消自己的排放量,这样北京的总量控制是实现了,并未实现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促进。

所以这就是矛盾,微软可以说“我没排”,北京可以说“你超了”,这个罚单到底要不要付?如果真要较这个真话,恐怕要较到联合国去。

当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北京市怎么就喜欢拿微软、百盛这样的碳排放外企开刀。这不管是对于实现节能、还是实现减排,都是杯水车薪。

世界上规模最大也堪称最成功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作为试验性的第一阶段只覆盖了五个行业,包括能源供应(包括电力、供暖和蒸汽生产)、石油提炼、钢铁、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玻璃等)、纸浆和造纸。而这些行业就是排放最多的企业,也是最需要减排,也是减排最容易产生效果的企业。

对于北京来说,这样的企业不是没有。根据北京发改委公布的资料,全市年耗能7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单位共42家,排前10位的是燕山石化、中国国航、首钢总公司、京能热电、北京铁路局、东方石化、大唐发电、高井热电、华能热电、中国国际货航、公交集团。

这才是北京需要关注的对象。


 

 

话题:



0

推荐

于达维

于达维

15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美国怀俄明大学大气物理专业硕士。现任财新科技主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