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谣言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谣言有时候未必就是谎言,甚至来自知名院校的知名专家,但是它隐藏了非常重要的信息,人为制造不安甚至恐慌。

 

比如关于咖啡致癌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但是科学家严谨的结论,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被曲解甚至夸大,甚至掺杂进阴谋论的成分。

 

所以当我们看到澎湃新闻的报道,“专家称PM2.5内生物气溶胶是活的,对人体健康威胁更大”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不是已经辟过谣了吗?

 

但是看了文章发现并不是上次辟过的谣,而是新的谣。

 

上次关于雾霾的谣言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的一项研究。2016年,他们在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发表论文称,在所研究的城市中,北京空气中含耐药基因的细菌群落最多。

这一结论当时引爆网络,当时最开心的,恐怕就是卖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的。但是当负责任的媒体记者找到这一研究的负责人,瑞典哥德堡大学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心主任拉森时,他自己都承认,这是媒体的误读。他说,

 

“这份报告提到的北京雾霾样本中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人们没有必要对此有任何恐慌”。

 

这里插一句,如果这个研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为什么还要做呢?科学家真的这么闲吗?科研经费就这么没处花吗?

 

当时拉森强调,只有全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人们才可能因为吸入空气中的细菌而生病:

 

一是证明这种细菌属于可以引发疾病的细菌;

二是这种细菌在空气中具有活性;

三是空气中存在极大数量的此种细菌。

 

当时他所说的一句话,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就是“大多数细菌在空气中会因为食物不足而死亡”。

 

这也就是我们在看到今天这条新闻,“专家称PM2.5内生物气溶胶是活的,对人体健康威胁更大”的时候,感觉似曾相识的原因。

 

其实这并不是澎湃新闻自己的报道,而是把科技日报的文章改了一个标题,而这篇文章原来的标题,就要温和的多——“部分PM2.5是活的?测测雾霾中的生物成分”

 

当然这个标题温和的多,更是一句废话。部分是活的,当然没有错,说大部分是死的,就更准确,甚至说绝大部分是死的,也没问题。

 

而从这篇文章所采访的专家的角度,他所要表达的是,有活的,就有危险,有危险就要监测,要抓活的。

 

怎么监测?当然是用他们的设备。

 

别以为这是某家企业的推广会,说出这个观点的场合,是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空气生物安全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大气污染防治,除关注各种化学成分,混杂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也应成为重要研究对象。

 

其中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说,雾霾时空气中的生物成分进一步加重了健康风险,能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重点来了。据要茂盛介绍,

 

过去10年,北京大学生物气溶胶实验室研发了专门的空气生物安全防御系统BioSTAND,即集成了空气、呼出气采样、酵母菌蛋白荧光等分析技术自动检测平台,首次以荧光标记的酵母菌实现了对细菌、PM2.5毒性指标的多方面实时在线监测等。

 

雾霾真是一块大蛋糕啊,谁都想来咬一口。

 

其实要驳倒这些专家,在2016年众多医学专家辟来自瑞典的谣的时候,理由已经足够充分了。就是空气中大部分细菌都是死的,病毒也一样,即便是有活的,大部分也都会被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消灭。

 

当时来自北大基础医学院的免疫系教授王月丹就说,细菌在空气中无处不在,耐药细菌也可以像其他细菌一样在空气中生存,甚至播散,这再正常不过的了。

 

就是对这些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些专家一定要监测。而且他们的监测方法就是雾霾是否能对酵母菌造成伤害。

 

他们还引用了来自美国的例子,说美国投资1000亿美元,专门设置了“生物盾牌计划”。言下之意是,中国如果不加大力度,落了后可是就要挨打啦。

 

但是他们并没有说的是,美国的生物盾牌计划,实际上是防卫生物武器的。

 

在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的反恐战争开始,对全球的恐怖分子都开始加大监控和打击力度,因此在美国本土就收到了一些报复性的含有炭疽病毒的邮件。

 

因此美国在2004年通过“生物盾牌计划”法案,根据该法案,国会将于未来10年内共拨款56亿美元,有关天花、炭疽、肉毒毒素、鼠疫和埃博拉等病毒疫苗和解毒剂的研究开发,以保护美国不受生化武器的袭击。

 

一个防卫生物武器的计划,被专家说成是防雾霾的计划,一个投资56亿的计划,被专家说成是1000亿。

 

中国确实是富了啊,专家张口闭口千亿万亿,都不是事儿。

 

看来在他们的预期中,他们需要的经费,一个亿只是一个小目标。

 

但是我们就有一个小问题,如果中国的科研事业,一直是谁能忽悠谁吃香,谁都是肆意夸大自己专业的重要性,中国有限的科研经费让各家学霸学阀们像饿狼一样瓜分,那么谁还会关心中国的科学事业的未来,中国的未来。

 

这样下去,中国真正需要的核心技术,什么时候才能补上?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不会随随便便就被别人捏住命门?

话题:



0

推荐

于达维

于达维

15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美国怀俄明大学大气物理专业硕士。现任财新科技主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