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根据新华社消息:7月2日19时23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由于在一直的感觉中,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就是以安全可靠著称,所以当我们刚刚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觉得问题不是很大。但看了更多的消息,才知道这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中国航天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事故。
 
按照一位航天人的话说,就是火箭和卫星一起掉海里了。这不像前几次出现的问题,入轨虽然不成功,还是能够不断调整,最终准确入轨,就是多消耗了很多燃料,也就相应缩短了卫星的寿命。
 
他用难酬蹈海亦英雄来评价这次失利。
 
毕竟是火箭和卫星都没了,这次不仅火箭是中国史上最大的一枚火箭,它所搭载的实践十八号卫星,不仅是中国史上最大的一颗卫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这颗重达7吨的卫星,承担了测试东方红五号通讯卫星平台,离子电推进系统,激光通信技术等关键任务,这么大的一个重型通信卫星平台,也就只有长征五号才能把它送到地球同步轨道。
 
当然失败本身并不可怕。从全球航天发射领域来看,中国长征火箭一直保持较高的成功率和可靠性。而长征五号,是中国第一次做这么大的火箭。
 
作为中国最新的重型火箭,长征五号技术性能与美国的宇宙神5和德尔塔4相当。高达57米,芯级直径首次达到5米,一级芯级采用两台并联推力为50吨的YF-77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
 
芯级周围捆绑4个3.35米的助推器,每个助推器安装两台地面推力120吨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第二级发动机则是并联两台推力各为9吨的YF-75D氢氧发动机。
 
具体的原因还是要等待专家组的分析,但是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专家普遍认为,是第二级工作出了问题,很可能是第二次点火失败导致火箭失去动力。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第二级发动机采用的YF-75D氢氧发动机不够成熟。
 
我们跟一位搞发动机的航天人请教,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他看来,YF-75D氢氧发动机早就已经用了很多次了,如果说中国的氢氧发动机技术不成熟,也应该是第一级的主发动机YF-77不成熟,我们确实是第一次做那么大的氢氧发动机,但是这次发射的过程中,第一级工作是正常的。
 
因此他认为,问题可能出在控制系统,导致第二级点火失败,而不是YF-75D本身的问题。
 
在他看来,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工期太紧了。
 
去年暴露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卫星上的一些主要设备,也是被催促着赶出来的,太快了不是好事。
 
在去年11月2日长征五号首次发射时,就由于发现异常,发射时间从原定的18时延迟至20时43分,这延迟的160分钟发生了什么。
 
据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透露:火箭助推上的产品出了一些小问题,经过专家讨论认为不影响后面的发射,检查和讨论过程占了一个小时,但在后面的液氢加注过程中,发现发动机的一些部件降温不足,就又耽误了时间,最后按照发射时间窗口的后沿,把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当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在受访时说,发射前发现一级助推器排气管道出现问题,经过判断,不影响发射。第二个问题是芯一级的氢氧发动机在预冷过程中出现意外,温度降不下来。
 
长征五号首飞终于成功,举国欢庆。但是在航天人看来,这次发射是有瑕疵的。
 
首先是发射前出现状况,然后是发射后,卫星并未准确入轨。最后是使用与实践十七卫星一起发射的“远征二号”上面级的提供额外的动力,完成了卫星的精确定位。
 
这次就直接叫失利了。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看来上次的问题并未完全消化。
 
按照原定计划,在完成了两次试射后,长征五号要正式投入使用。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长征五号的技术并未完全成熟。
 
不管计划有多完美,也赶不上变化的需要,任何必须到达的时间节点,都不能违背科学的规律。
 
为了某个大庆,为了某次献礼,一线的工作人员可以加班加点,不眠不休,但是无法保证万无一失。
 
航天四老之一,被称为中国航天“总总师”任新民曾经总结出一套原则:
 
就是一切通过科学试验、地面试验要做充分、不带疑点和隐患上天。
 
这一原则一直指导着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至今,中国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飞行试验和卫星发射,保持着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虽然很多人说,以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为燃料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是过时的技术,污染比较大,但是中国人所创造的成功率,前无古人。
 
在任新民担任中国通信卫星项目331工程总设计师期间,曾经力主长征三号的第三级采用氢氧发动机。后来他一直觉得如果当年没有坚持把氢氧发动机做出来,恐怕此后都很难实现。
 
任新民曾经说,科学需要创新,但也绝对不可以盲目地冒险。
 
在氢氧发动机,固体发动机上,中国的积累固然还有所不足。如果长征五号不够成熟,计划今年11月发射的嫦娥五号登月采样返回计划势必受到最直接的影响。
 
但是如果现在不花足够的时间找到问题,做到万无一失。那么我们在2019年发射的天宫空间站核心舱段的时候,心里也不会有底,2020年要开始的火星探测恐怕就无从谈起了。
 
纵观世界上的重型火箭,美国的德尔塔-4、欧洲的阿里亚纳-5、日本的H-2,到俄罗斯质子-M火箭,都曾经经历过失败,才逐步走向成熟。
 
火箭需要的是安全、可靠、廉价和推力。
 
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支持,我们的工程师也是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话题:



0

推荐

于达维

于达维

15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美国怀俄明大学大气物理专业硕士。现任财新科技主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