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亚硝胺,这个名字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不可谓不陌生,大家更为熟悉的名字,是亚硝酸盐。在很多腌制食品中、熟制食品中,都可以看到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即可以经过生物化学反应转化为亚硝胺。这也是在这次的大新闻中,亚硝胺的危害被认为被忽视的原因。
 
在这篇论文的作者,来自清华大学的饮用水研究课题组成员认为,正因为多数学者认为其不会影响安全,它像极了当年空气污染中被忽视的PM2.5。
 
这篇发表在《水研究》上的文章的主要发现,是他们从全国23个省、44个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共155个点位采集了164个水样,发现其中含有亚硝胺,其检出率是美国的3.6倍。出厂水和龙头水中的亚硝基二甲胺(NDMA)平均浓度分别为11ng/L和13ng/L。
 
而亚硝胺的危害,则被认为与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有检出,比美国高,又致癌,一篇大论文和一篇大新闻的必要元素,就都具备了,如果再加上这个问题国家有多么的不重视,就更让广大人民群众义愤填膺了。
 
《23省44城自来水检出疑似致癌物》是媒体总结出的最惊悚的标题。
 
但是这时候,我们又要重复一句老话,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那么我们看看这个研究主要发现是什么。
 
全部样品的亚硝基二甲胺(NDMA)平均浓度分别为11ng/L和13ng/L,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近10个供水系统中,平均浓度分别为27ng/L和28.5ng/L。这也是新闻中说华东华南最严重的原因。
 
但是ng是什么意思,就是纳克,就是10的负9次方克,就是毫克的一百万分之一。
 
这个浓度看上去不高,但是和美国的标准一比,就显出高了。按照美国麻省和加州10ng/L的标准,这个浓度确实是高了。但是按照加拿大,澳大利亚分别是40ng/L、100ng/L的国家标准,这个浓度又不高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年提出的100ng/L的推荐值,中国的自来水都达标好多呢。
 
亚硝胺有多么致癌呢?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把亚硝胺列为2A类致癌物,即人类很可能致癌,该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足。
 
正是因为证据有限,大多数学者认为,亚硝胺不会影响饮用水安全。但是课题组反驳这个证据有限的理由,就是水每天都要喝,长时间富集的话可能产生一些病变。
 
这个帽子,可以扣到几乎所有东西头上。你说没问题,我就说长时间会富集,你说一两年都看不出问题,我说10年20年怎么办。
 
根据毒理学试验结果,亚硝基二甲胺(NDMA)终生饮用的百万分之一致癌风险浓度0.7ng/L,也就是终生饮用NDMA浓度为0.7ng/L自来水,致癌的风险是百万分之一。根据论文作者陈超的分析,美国正在参照这个标准制定NDMA的国家标准,上限可能是按照万分之一致癌风险,也就是70ng/L。
 
也就是说,终身喝浓度为70ng/L的自来水,致癌风险也只是万分之一。为这个万分之一的概率,有必要那么兴师动众吗?根据这篇论文,完全可以拟出另外一个标题,《23省44城自来水水质超过多数欧美国家》,这样的文章,当然就不会有人看了,但却更接近真相。
 
而且,自来水更不是亚硝胺的唯一来源。亚硝酸盐作为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前体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环境中。人体平常也会摄入一定量的的亚硝酸盐,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约为4mg/kg,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在7mg/kg以上,而豆粉中平均含量可达10mg/kg。
 
注意,这个量都是以毫克计的,本身就已经是纳克的一百万倍。
 
亚硝酸盐的主要危害就是转化为致癌的亚硝胺。一般来说,人体摄入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会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只有一小部分亚硝酸盐会在胃中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以及微生物条件下转化成亚硝胺。
 
也就是说,就算是百分之一的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也比自来水里的多了几十、上百倍。
 
只能说,只有大剂量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低剂量的亚硝酸盐,不仅不会引起毒性,还能抑制细菌,因此各国都允许在熟食或肉制品里添加亚硝酸盐。
 
在肉制品中添加亚硝酸盐,不仅可以作为固色剂,还可以抑制肉毒素菌的生长,目前尚没有找到可以完全替代亚硝酸盐此项功能的健康添加剂。我们每个人的唾液里面也含有亚硝酸盐,这是一种动物本能的自我防御。
 
过去还经常有好事者去火锅店检查亚硝酸盐,一检测出来就大呼小叫。后来营养专家告诉我们,不要总是谈亚硝酸盐色变,大家也就不那么大惊小怪了。
 
其实也没必要谈亚硝胺色变,更何况这点亚硝胺还只是二十多个纳克每升的级别。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自来水没有问题,其实不仅是没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但绝对不是这种问题。
 
当同事看到这个新闻时,还以为又发现了一个大线索。当时我就说,这种文章除了自黑,除了制造恐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当文章的作者把链接发到一个水质方面的专家群里时,好几位地方上的水厂负责人都很紧张,询问有什么治理方式,为什么呢,因为领导看到了,很重视。
 
但是这个群的群主,一位水质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曾经做过住建部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的专家,却没有说一句话。我私下问他,这篇文章是不是危言耸听,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
 
我们的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不改革是不行的。论文要创新,技术要创新,哪有那么多创新啊?基础性工作谁来做?可是教授不创新就不能保位,学生不创新就不能毕业,成果不创新就不能通过,这很可怕。
话题:



0

推荐

于达维

于达维

15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美国怀俄明大学大气物理专业硕士。现任财新科技主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