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50年没有鱼吃?

2006年,加拿大生态学家鲍里斯·沃姆在《科学》杂志曾经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论文,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2050年海里所有的野生海味将损耗90%以上,也就是都将减少到原有数量的10%以下。到那时,人类将无法再打捞到海鲜,想吃只能自己去养了。

他的依据来自对过去50年的数据分析,他们发现,到2003年,29%的海鲜和可食用鱼类已经灭绝,或减少到原有数量的10%以下。而在过去的1000年里,海岸周围水域的海洋生物已经有38%灭绝。

但是在当时他的这一说法就引起了很大争议,即便是为沃姆提供数据的世界粮农组织的渔业资源部门,也认为这种预言的统计方法有问题。到了2009年,沃姆又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语气就缓和了很多,他指出,经过长时间的过渡捕捞,人类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恢复海洋生态系统。

在2月18日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场讨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Villy Christengsen说,虽然沃姆的前后两个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但是鱼类剧烈减少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海洋污染、全球变暖和过度捕捞都是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只是结果没有那么严重。他们通过分析过去100多年来的海洋鱼类种群变化发现,大型鱼类的数量出现了严重的下降,相反小型鱼类的数量却在增加。他认为这是人类的

捕捞能力越来越高超的结果,而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海水温度的提高,海洋鱼类的数量在整体上也处在下降趋势。

他和同事们发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型鱼类数量开始出现剧烈下降,过去10年中很多鲨鱼品种的数量已跌至天然数量5%以下。除非有方法制止滥捕,否则未来数十年内多种鱼类将受到灭绝性打击,像金枪鱼,鳕鱼等美味的鱼类,更将于本世纪中叶绝种。

在他们看来,2050年虽然不会没有鱼吃,至少是没什么大鱼吃了。

来自联合国环境项目的Jackie Alder在这次会议上指出,海洋污染造成的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和酸化,以及过度捕捞。在前两种因素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唯一的挽救鱼类的方式就是减少海洋捕捞,如果连后者都无法实现,到2050年大西洋、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的大型鱼类都将接近灭绝,在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连中型鱼类都将接近灭绝。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Rashid Sumaila也指出,不仅需要对于捕捞业加强管理,更应该取消对于捕捞业,尤其是对于鼓励大量捕捞提供的补贴。在亚洲地区,不仅每年的补贴全球最多,达到157亿美元,而且这些补贴中用于鼓励提高捕捞量的补贴比例也全球最高,达到68%。

也许是一方面看到人类对于蛋白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一方面看到在人类食谱上地位越来越重要的鱼类数量处在下降趋势,从几年前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开始向全球推广另一种蛋白质来源——昆虫。他们计划,让昆虫在未来40年内成为全球90亿人口肉类和鱼肉的替代品。到2050年,昆虫将会成为人类多种营养的主要来源。

话题:



0

推荐

于达维

于达维

15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美国怀俄明大学大气物理专业硕士。现任财新科技主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