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已经出现的第二例,寨卡已经传播到了俄罗斯。更严重的是,在这次爆发寨卡病毒的集中地南美洲地区,已经有三万人受到感染,其中包括五千名孕妇。病毒目前已扩散到30多个国家。

这种由埃及伊蚊传播的病毒,早在1947年就被发现,当时是从非洲乌干达寨卡森林里一只猿猴身上分离出来,由此得名寨卡。但是一开始这种病毒的表现似乎并不猛烈。

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确诊了第一例人类感染者,到1968年寨卡病毒已经传播到了尼日利亚。此后寨卡病毒悄悄蔓延出了非洲,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2014年在智利,但是多数患者的症状往往比较温和,就是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而且会在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病毒的流行也悄然消失。因此并未被看作是洪水猛兽。

但是这次在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的爆发,之所以被世卫组织视为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是因为寨卡病毒的感染者出现了罕见的并发症。这种并发症并不是出现在患者自己身上,而是出现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如果孕妇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

初步的分析显示,虽然患者自身可以自愈,但是寨卡病毒可能把自己隐藏在不受免疫系统攻击的地方,这意味着要消灭它更不容易,病毒传播的时间也有所拉长。例如一名英国男子在感染寨卡病毒两个多月后,其精液中仍能验出寨卡病毒,它显然比科学界所知的更难消灭。

这就意味着,寨卡病毒具有通过性交传播的长期潜力,虽然患者对于本身的健康威胁不大,但是如果他们在这期间受孕,最终影响的是他们的孩子。

这让曾被认为是“最温和瘟疫”的寨卡,俨然和史上最可怕瘟疫之一的埃博拉相提并论,更严重的是,至今人们尚未研发出一种确信有效的疫苗或药物。

尽管WHO表示,至今尚无科学手段证实婴儿小头畸形并发症和“寨卡”有关,但WHO总干事陈冯富珍承认“疑点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次爆发如此猛烈,有人提出这可能与转基因蚊子有关。据英国《镜报》1月31日报道,批评人士认为,寨卡病毒暴发的背后,其罪魁祸首可能是2012年投放到大自然的转基因蚊子。

在2012年,巴西生物科技专家为了应对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曾培育出一种转基因蚊子并投放到大自然。

这种转基因的雄性埃及伊蚊携带了一种特殊基因,它们与大自然里的雌性埃及伊蚊繁殖的后代无法活到生育年龄。这个项目开始之初,专家们就对其表示出担忧。他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潜在的不良后果。

其中援引的大部分资料来自一个替代医学网站Health Nut News上的一篇推测文章。一个重要论据是转基因蚊子发生基因突变,成为寨卡病毒传播的媒介,2012年在巴西投放转基因蚊子的地点与现今寨卡病毒爆发点有发生重合,甚至怀疑寨卡病毒是种族清洗或控制人口的一种方式。

这则消息,得到了媒体的广泛传播,在反转人士的眼中,这更是转基因威胁的铁证。在一位自称为生物国防卫士的将军的博客中,甚至认为寨卡病毒爆发又一次敲响转基因丧钟!

但是很快,这种观点就受到了反驳。实际上,当时巴西投放的转基因蚊子,是Oxitec公司的“转基因蚊子”OX513A,它们必须依赖一种只有在实验室才能提供的膳食营养剂才能存活,其中包括抗生素四环素。

这种转基因雄蚊在与携带病毒的雌蚊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也需要这种膳食营养剂,由于在大自然难以得到,导致它们在成年之前就会死亡。因此理想状态下,足够多的雄蚊与携带病毒的雌蚊交配,可以有效控制伊蚊的总数量。

2012年巴西登革热就是靠Oxitec公司的转基因蚊子降低了90%以上的伊蚊总数,最终控制了疫情。

对于批评人士提出的,转基因蚊子在自然界也可能接触到四环素,并且协助病毒传播的观点,科学家早已研究证明,转基因蚊子所能够接触到的暴露在空气中的四环素含量,远远不足以达到提升蚊子后代存活率的程度,更不会导致基因突变。

此外,2012年“转基因蚊子”投放点和2015年寨卡病毒爆发点重合的论据也完全站不住脚,两地实际相距300公里。在2015年4月,Oxitec公司又进行了一轮的转基因蚊子投放,投放点距离寨卡病毒爆发中心近1300多公里。而伊蚊是弱飞行昆虫,顶多飞400米。

对于转基因蚊子的恐慌,在中国也曾经出现。去年三月广州也曾经投放超过50万只转基因蚊子对抗登革热疫情,在引发市民质疑后,广州市也告诉市民,释放的转基因蚊子是益蚊,不是害蚊,对人类有益无害。

实际上广州所投放的转基因蚊子的原理,也是让这些雄蚊产生的后代无法存活。

基于过去对抗登革热疫情成功的经验,Oxitec公司计划在巴西继续投放OX513A以对抗寨卡疫情,因为这种蚊子的功能就是通过消灭蚊子控制疫情,不管是什么疫情。Oxitec公司原来是牛津大学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后来被Intrexon公司收购。

转基因蚊子可能是无辜的。但是要想证明转基因蚊子是完全有益无害,婴儿小头症的密集出现和投放转基因蚊子无关,还要等待科学家更加深入的调查。

例如转基因雄蚊与携带病毒的雌蚊产生的后代,还是有一定的存活率,不管是5%,还是1%,而这些存活下来的蚊子,会不会比原来更狠毒、更凶残?这就需要更深入的动物实验来证明。

毕竟,即便是最支持转基因的人,也不能保证转基因是完全安全的。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不要被叮。

话题:



0

推荐

于达维

于达维

15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美国怀俄明大学大气物理专业硕士。现任财新科技主笔。

文章